
我院退休干部、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顾尧臣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10月4日14时30分在北京友谊医院去世,享年100岁。
顾尧臣同志是我国粮食工程领域杰出的科学家,一生为粮食加工机械创新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辛勤耕耘,无私奉献。60余年奋斗不息,硕果累累。顾尧臣同志的离去,是粮食行业、粮食科技工作战线无法弥补的损失。
一、顾尧臣同志生平
顾尧臣同志1921年4月出生,江苏太仓人,1947年8月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机械专业,大学学历。1947年8月至1949年3月任汉口福新第五面粉公司修配工厂工务员;1949年3月至1957年12月任广州福新面粉厂工程师、生产科长;1957年12月至1969年10月任粮食部科学研究设计院加工研究室工程师、技术负责人;1969年10月至1973年4月在粮食部“五七”干校;1973年4月至1979年7月任商业部设计院粮油室工程师;1979年7月至1980年5月任粮食部设计院工艺设备室工程师、主任;1980年5月至1985年4月任粮食部设计院粮食室高级工程师、主任(正处长级);1985年4月至1988年5月任商业部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室调研员(正处长级);1988年5月退休;1988年7月经商业部批准享受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同等有关待遇。曾担任中国粮油学会第一届(1986.01-1991.04)、第二届(1991.04-1994.11)理事会副理事长;中国粮油学会第三届理事会顾问。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粮食工程专家。
二、辛勤耕耘,硕果累累
顾尧臣同志长期从事粮食加工机械创新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技术实践经验。新中国成立后,始终工作在粮食科技研究第一线,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都取得了有较大影响的粮食科技创新成果,为我国粮食科技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50年代,负责了粮食部科研设计院12个重要科研项目的研究和指导工作,其中1个项目获国家发明奖。60年代,主持研制的“59型谷糙分离溜筛的研究设计”获1964年国家科委创造发明奖。70年代,负责组织实施的制粉设备选定型标准化和碾米设备选定型标准化工作的3个设备获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成果奖,16个设备获1978年商业部科技成果奖;“日产标准米30吨和50吨成套组合碾米设备”获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成果奖。 80年代,主持研究的“碾米机碾白运动的研究与碾白室设计的探讨”获1985年商业部科学技术进步奖;“粮油机械通用技术条件标准”获1985年商业部科学技术进步奖;“粮油机械型号编制规则标准”获1985年商业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主要著作《粮食深加工及综合利用》(1989年2月出版)、《粮食加工设备工作原理、设计和应用》(1998年12月出版)、《粮油机械型号编制规则》、《现代粮食加工技术》(2004年5月出版)、《世界粮食生产、流通和消费》(2009年2月出版)等研究成果,丰富了我国粮食加工研究宝库。
顾尧臣同志曾于1953年、1954年2次荣获广州市二等劳动模范;1956年荣获广州市先进工作者;1963年荣获粮食部科学研究设计院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三、勤勉敬业,无私奉献
顾尧臣同志在职工作40余年,潜心粮油科技事业,勤勉敬业,甘于奉献,不图名不为利,始终把国家粮食科技事业发展进步作为终身理想和奋斗目标。1988年5月退休后,老先生依旧初心不改,奋斗不息,继续为促进粮食科技事业发展进步发光发热,坚持每天到单位工作,无偿为年轻同志提供技术指导,为所在部门审定技术资料,尤其在我院东孚中心粮油机电设备开发、立项等工作中提出了宝贵的指导意见。
顾尧臣同志勤勉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充分展现了我院老一代科学家热爱粮食科技事业,全心全意为党、为国家服务的赤子情怀。这是我院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我院全体科研人员最值得学习和传承的科学家精神!
我们深切缅怀顾尧臣同志!